2023年,是极不平凡、极具挑战、极其重要的一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校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先行区”美好蓝图,深入实施学科建设攻坚行动,较好完成了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以党的建设为引领,赋能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讲政治作为第一要求。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党的领导贯穿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各领域,切实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建立了校领导周碰头会、重大专项工作推进、双月督办等抓校级促院级机制,实行书记校长专题办公会和学校重大工作专题会议制度,形成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校领导周工作清单、工作督办清单,强化制度任务落实处见成效。学校党的建设在2022年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评中排名第一。校领导班子连续5年考核获评“优秀”等次。
(二)持续强化理论武装
坚持“思想引领、学习在先”,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第一议题”传达学习22次、中心组集中研学14次。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党的二十大代表等在校宣讲130余场次,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调研组旁听中心组学习,反馈良好。完善“431”党员干部分层分类教育培训体系,赴红安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南京大学等地开展党务干部、业务干部、政工骨干、高层次人才等8个主体班次培训,培训党员干部2295人次。组织党员骨干及思政课教师走进学生、走进社区开展主题宣讲和实践研学,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学思用贯通,学校推动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做法在《湖北日报》等媒体上刊发。书记校长和班子成员带头讲授思政课,《加油中国》思政“金课”深受学生欢迎,被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
(三)扎实开展主题教育
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不断将主题教育焕发的热情和干劲转化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不断推动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主题教育理论学习读书班“7648”工作做法在全国主题教育官网报道。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并实施“1925”校院两级调研行动计划,校领导班子成员领题调研131次,解决群众问题或诉求35个,办结实事14件,形成政策性文件25个,出台学校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事项19项。“百师进百家访百生”家校协同实践案例受到省委副书记的肯定和推荐,入选全省第一批主题教育典型案例集。
(四)不断提升党组织组织力
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大力实施党建“双创”培育工程,推进“党建+”创建活动,4个支部、2名党员入选省级党建“双创”示范创建培育单位(个人)。严肃党内组织生活,校领导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支部主题党日。发展高知群体党员16人,相关经验做法得到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调研组肯定。做好干部选育管用,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着力锻造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三个区分开来”,为受到不实举报的1个单位澄清正名,激励干部积极作为。学校选人用人“一报告两评议”结果居全省前列,干部队伍建设相关做法在2023年全省组织部长会上作经验交流(湖北高校唯一)。
(五)纵深推进从严治党
建立《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量化规定动作清单》,构建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紧盯议题执行,下发督办单117个。学校党委“一校一策”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加强政治监督,做实日常监督,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围绕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思政工作体系开展调研式监督,跟进监督意识形态、科研经费“放管服”、自行采购、实习经费管理使用等工作,推动健全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深化作风建设,重点整治“宽、松、软、虚”等问题,多措并举纠“四风”、转作风、树新风。
严格依规依纪依法查信办案,充分发挥以案促改促治作用,立案5件、处理处分11人。深化拓展巡视“后半篇文章”,长期坚持的11个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均取得明显成效。制定清廉学校建设三年规划,加强学校廉洁文化示范点建设。学校纪检监察工作在省纪委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工作获得省委政治生态分析研判联席会议办公室肯定。
(六)充分凝聚群团合力
组织召开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离退休人员座谈会、校领导接待日,畅通师生参与民主管理渠道,发挥师生在办学治校中的作用。推荐5人担任省政协常委、党派中央理论研究会委员、党派省委会内部监督委员会副主任、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等职务。撰写的决策咨询、议案提案18项被民主党派中央、省政府、省政协等各级部门批示和采纳。民建支部获评全省高校“十佳创新实践站”。民盟“联合乡建”活动被中央电视台跟踪报道。组织开展“巾帼十佳”“优秀女教职工”评选和表彰活动,在省教科文卫体系统职工创业创新比赛中获得“十佳创业奖”“优秀创新奖”“优秀创业奖”等奖项。组织近5000名师生赴全国各地开展理论宣讲、科技服务、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项目,获评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团队”。
二、以内涵发展为牵引,全面增强发展新动能
(一)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提升
主动对接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要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台《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新增6个本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省属高校第一)。8门课程获批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深入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举办微党课比赛、行走的班团会等各类活动500余场,引导大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将育人元素深度融入专业课堂,打造“红蓝相融”的课程思政体系。获批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综合改革示范校。完善“招培管就”一体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生源质量不断提升,本科生源质量位居湖北省属高校前三,研本招生比攀升至1:2.9。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432项,连续2年获得“互联网+”国家金奖,“挑战杯”获“累进创新专项奖”(全国仅17项),在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排名第19位。学校创新创业学院获评湖北省级创新创业学院。培育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长江学子”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等一批优秀典型,1名学生入选《人民日报》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代表名录(省属高校唯一)。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通过率100%。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继续保持高位,本科生升学率32.64%,(省属高校第一),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6.72%、高质量就业率50.79%,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7.84%,高质量就业率60%。
(二)学科建设取得新成效
以学科建设为牵引,围绕“大学者”引育、“大平台”构建、“大成果”产出等核心要素,聚焦重点、扶优扶特、分类推进,加强博士点学科、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学科、申博培育学科建设,持续深化“学科人才科研”联动发展。开展学科优化调整,围绕实现A类学科突破,以关键绩效指标为抓手,聚力打造比较优势,编制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建立“强工、培理、兴文、重交叉”的“135”学科体系,有机融合具有大化工背景的特色学科领域(方向)。加快推进与部属高校对口支持计划,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签订支持的合作协议。推进学位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和专项核验工作,组织召开多轮申博工作研讨会和材料修订会,完成材料与化工、动力工程及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申博阶段性工作。新增“环境/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前3.3‰。学校整体实力持续进位,位列US News 2023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内地高校98名、中国软科最好大学排行榜145名。矿业工程学科连续两年上榜世界一流学科前100强。
(三)人才引育取得新成绩
围绕学科引领优化人才配置,引进博士学位教师75人,其中聘用国家级人才1人,引进国家杰青1人。推进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新增各类高层次人才数量再创新高,获批“楚天英才计划”楚天学者、省“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等20人。建立人才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人才之家”。完善职称评审多维分层分类评价机制,职称改革相关经验做法得到省职改办肯定。26位学者入选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入选人数连续2年位居省属高校第一。获批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实现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全覆盖。获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国家赛、省赛奖项3项。坚持党管人才,开展“党建领航、理论导航、典型引航、制度护航、品牌助航”师德行动,不断涵养高尚师德师风和优良学风、教风。涌现出省政府“编钟奖”“湖北十佳师德标兵”“2023年湖北省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全省高校唯一)等先进个人或团队。
(四)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
大科研平台建设成果显著,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获得优秀(全省唯一)。取得装备承制单位资格注册证书和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省属高校唯一),获批首批省GF重点实验室(省属高校仅三所)。与贵州磷化集团、“211”高校联合申报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光学信息与模式识别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获评省“标杆实验室”。创新科技成果捷报频传,获批国家级项目62项;省自科基金重点项目5项,创历史新高;省社科后期资助项目25项(全省高校第二)。实现科研进账经费2.59亿元。获批省科技进步奖11项,授权发明专利258件,发表SCI论文1192篇。学生师生多篇高水平研究成果在《模式识别》《ACS Catalysi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刊登。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实现突破,牵头湖北省磷石膏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新技术研究,与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磷石膏无害化处理关键技术”被列入《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
(五)开放办学开创新局面
持续优化国际合作网络,与悉尼科技大学、邓迪大学等近10所高校新签合作协议,与埃及、纳米比亚、坦桑尼亚、多米尼加等国家的高校及企业签订联合培养留学生合作备忘录。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举办IEEE第六届机器人系统与应用、第八届生态设计国际会议、中国-东盟国际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政策论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等9场国际学术会议。稳步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与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招收学历留学生202人,在校项目生211人。本科生研究生出国(境)研学达148人,创历史新高。
(六)服务地方再上新台阶
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与省应急管理厅共同成立了湖北省化学品安全实验室,与枣阳市、武穴市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深圳工大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智能产业学院,与湖北宜化集团、贵州磷化集团等25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研究设计院实现收入8802万元,在长江沿线完成规划、节能、咨询与设计项目183项,承接的赤壁经开区绿色工业园区评价项目入选为国家工信部“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举办武汉矿冶与材料绿色低碳发展学术大会、中国化工教育年会、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等大型学术活动13场,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持续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获评全省乡村振兴“2022年度工作突出派出单位”。“博士服务团”工作连续10年获得全省通报表扬。
三、以融合发展为支撑,不断汇聚发展新合力
(一)优化完善内部治理
构建“校院一心、院部一体、院际协同”运行新机制,在目标管理考核、资源配置、人才培养、学科专业调整、人事制度等方面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在权力和资源配置等方面赋予学院更大自主权。与时俱进推进现代大学治理,主动对标标杆高校,专项推进学科优化调整、学校精神凝练、资源配置优化、科研平台建设、博士点申报、本科生院筹建等重点工作。完善依法治校下“一章五制”的办学制度体系,修订《武汉工程大学章程》,成立法治办公室,对重要工作、重大决策进行风险评估。有效推进制度“存废改立”,聘请法律顾问审查、修改合同协议150份,审核校内规章制度11项。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迎评工作,完成2023年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填报。推进校企改革,完成天衣集团、瀚迈公司的脱钩剥离和微特膜公司的强制清算,推动恒鑫公司的清理关闭。
(二)大力拓展办学资源
开源节流并举,不断增强筹资能力和化解风险能力。争取“双一流”专项、改革发展补助、学科建设等财政资金4.89亿元,争取政府债券资金2700万元。教育发展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4905万元,接受捐赠总额位居中国高校捐赠收入排名第73位。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研究设计院分别上交1亿元、3800万元、1500万元。国际学院项目生实现净收入312万元,招标校银合作项目引入资金2.05亿元。强化内控建设,开展工程施工、竣工等系列审计工作,节约金额2038.77万元。科学配置、合理调剂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出台科研用房有偿使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等制度。有序推进流芳校区南区学生宿舍、食堂项目立项工作。强化采购源头治理,新增各类资产1.03亿元。
(三)文化软实力大幅跃升
持续推进文化建设项目化、特色化,不断丰富工大精神文化内涵外延,确立了“面向现代化工大产业,完善学校现代治理,建成区域一流特色高校”的阶段性目标。加强宣传统筹策划,建强主流舆论传播阵地,学校发展改革经验和师生典型事迹在省级以上媒体刊发265次。获评湖北省高校新闻奖、中国教育报优秀单位等荣誉。召开第三次校友会会长秘书长会议,新增恩施、台州2个地方校友分会。举办2023年全国化工高校党委书记、校(院)长年会,连续4届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开展元旦综艺游园会、金婚庆典活动、中华民族一家亲、运动会、社团文化节等文体和志愿服务活动700余场,“词风诗雨”汉语言文化大赛吸引了12所省内外高校近万名学生参与。主办或承办华为ICT大赛、湖北省大学生桥牌锦标赛等竞赛活动42场。建设图书分馆、阅读驿站5个,图书馆获评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大道不孤:中国价值的跨文化传播》作为鄂教社优秀图书版权输出马来西亚。《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影响因子大幅增长;《化学与生物工程》入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跨入双核心期刊行列。
(四)持续强化办学保障
高标准推进民生工程,研究生公寓如期竣工并投入使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完成主体竣工,协调在三环边轻轨沿线一带建成“工大绿道”。完成流芳校区4B实验楼、武昌校区化学品安全检测联合实验室等36个单项维修工程。上线运行智慧校史馆,完成协同办公系统的升级优化。在省档案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工作中通过“省特级”考核。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实现了教职工2292人参保上线。为33259名学生发放、办理各类奖励、资助、贷款1.45亿元。开展老党员、一线教师、拥军优属、离退休职工、家庭困难职工、退役大学生士兵、家庭受灾学生等慰问活动,为1099人发放慰问金58.25万元。全方位开展征兵宣传动员,54名大学生参军入伍。持续推进学生“一站式”社区、医疗联合体建设,组织开展“社区师生面对面、心贴心”、三甲医院专家来校坐诊等活动,与湖北省人民医院签订方便教职工诊疗的《高校住院结算直补》协议。精细做好社区服务,获评“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管理平台建设,四食堂获评为食堂食品量化分级A级食堂,学校食堂全部达到A级食堂标准。
(五)大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深入推进平安校园“七防工程”建设,在政治维稳、意识形态、民族宗教事务、实验室安全管理、学生安全教育管理、饮食卫生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领域构建起“归口管理、职责互融、一级多层”的工作模式。以学校作为武汉市“三网建设”试点高校为抓手,立项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创立智能立体化防控措施,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突出定密、网络保密、涉密人员“三大管理”,在全省保密宣传教育原创微视频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信访工作在全省教育系统信访业务培训会上受到表扬。完善综合“校园110指挥中心”和智慧交通管控系统,建立校园快反机动队,坚持全天候巡逻和持续开展“凌晨清查行动”,全年无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消防安全零责任事故,流芳校区盗窃类警情连续两年零发案,诈骗警情同比下降33.3%。联合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广播电视台,发起2023校“诈”风云湖北高校首场反诈主题“脱口秀”,全网播放量超2000万次。完成《湖北省高校大学生突出事件应急处置指南》组织编写任务。获评湖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省平安建设优胜单位、省示范平安学校等荣誉。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武汉工程大学提质进位、突破发展的关键一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传统,坚定信心、勤学实干、毕力同心、共创一流,以新气象、新作为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和推进高教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