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制度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清单 | 信息公开年报 
信息公开清单
 基本信息
 招生考试信息
 财务、资产及收费信息
 人事师资信息
 教学质量信息
 学生管理服务信息
 学风建设信息
 学位、学科信息
 对外交流与合作信息
 其他
 校内重要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信息公开清单>>基本信息>>(五)学校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1)发展规划>>正文
武汉工程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2016-04-21 15:44 xxgk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机遇期,是湖北省建设教育强省的关键时期,是学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攻坚时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结合形势发展和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学校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建设的回顾

1.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抓住高等教育发展机遇,聚精会神谋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新校区建设稳步推进,更名取得成功,本科教学评估获得优秀,成为20082015年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取得了新成就,实现了新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声誉明显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各项建设目标,为创建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截至201012月,全日制在校生19866人,其中研究生1141人,本科生16779人,国际学院学生562人,专科生1384人;独立学院在校生9777人,继续教育学院在册生12302人。五年来,学校共向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2万余人。

学校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流芳校区周边土地的征购工作,校园面积增加130亩(达到1657亩),完成了科技孵化器大楼、机电大楼、研发大楼等建设项目,校舍面积增加13万平方米(达到81万平方米)。优化了武昌校区校园环境,开展了流芳校区的规划修编工作。固定资产达到10.5亿元,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达到2.1亿元。

2)大力实施“六大工程”[1],成效显著

——实施学科建设工程,学科实力明显增强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成为博士点立项建设的授权学科。新增省级重点学科8个(达到15个),成功申报了2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2个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新增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达到12个)。新增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0(达到11个)。新增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实施人才兴校工程,师资水平不断提升。新增专任教师158人(达到1007人),教授增加60人(达到165人)。新增博士175人(达到24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由8.6%增加到24.6%,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由64.5%增加到78.9%。新增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3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6人(达到4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达到18人),湖北省“教育厅有关人才计划”特聘岗位人员15人(达到22人)。新增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14个,开展了校级教师团队建设工作,形成了“名师+团队”的教师组织体系。

——实施质量立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新增省级精品课程9门(达到22门)、省级品牌专业4个(达到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达到6个)。稳步推进以“三实一创”[2]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与合作院校本科生交换培养计划,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国际性奖励11项、全国性奖励329项、全省性奖励207项。学校本科生生源充裕,质量较好,部分专业进入第一批次录取。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92.0%以上。

不断改革创新研究生教育体系,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培养方案、规范课堂教学和培养环节,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制度完善、方案优化、过程规范、质量可靠、开放活跃”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格局。研究生共发表学术论文1280篇,SCIEIISTP收录论文172篇,获授权专利12项,获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1篇,研究生就业率近100%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科研水平持续增长。新增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达到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9个。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90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部软科学研究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85项、省部级项目507项。获各类奖励4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6项。获专利授权567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97项。教师发表论文被SCIEIISTPCSSCI等检索收录1500余篇次,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共计200多部。学校机器人足球队连续5年荣获6项世界机器人大赛冠军。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662 项次。科研到帐经费累计达3.78亿元。建成了大学科技产业园,校办产业产值累计达2.76亿元。

——实施开放发展工程,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与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丹麦等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建立了新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先后派出213人次分赴24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研究机构留学、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科研合作。与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签订科技合作项目13项。学校获得留学生招生资格,已招收来自法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留学生。学校与美国、法国、丹麦等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学校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东北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等的合作,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36人受聘于高校或科研院所担任博士生导师。全面加强校友会、董事会工作,现有校友分会31个、董事会单位130个。

——实施管理创优工程,管理体制不断优化。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管理机制,坚持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科学决策,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武汉工程大学章程》、《武汉工程大学工作准则》等制度,为建立现代大学管理体系提供制度保障。积极探索学院目标管理责任制,修订完善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目标管理办法,在管理学院、理学院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试点工作,在后勤服务总公司推行以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改革。调整了学院设置,成立了管理学院和法商学院。完成了第三轮中层干部竞聘工作。启动了以“大部制”改革为核心的机关和直属单位机构改革。初步完成了岗位设置管理的首次设岗与人员聘用工作。推进了“四型机关”建设。

3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政治与组织保障坚强有力

学校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方针,围绕育人抓党建,围绕发展抓党建,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成功召开武汉工程大学第一次党代会,为学校发展描绘出新的宏伟蓝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干部群众对全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体评价满意率达96.6%,干部群众对全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情况满意率达98.3%。在全校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校院两级“五好”领导班子[3]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顺利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05新方案”[4],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54”型工作模式[5],完善“六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6]。开展了迎奥运、迎世博和抗震救灾等活动,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爱国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和谐校园建设成效明显。

学校连续2年作为省属高校唯一代表出席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多次代表省属高校在全省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座谈会、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全省干部人事改革会议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等重要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学校发展实绩被国内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学校2次被评为“省最佳文明单位”,获得“湖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主要经验

“十一五”期间,学校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针,认真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主要经验是:

1)注重内涵建设,把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学校大力实施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为战略重点的“六大工程”,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2)坚持以人为本,把树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地位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学校坚持“发展依靠师生,发展为了师生”的人本理念,全心全意依靠广大师生,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加关注教师的引进培养,广泛集中民智,实现共建、共享发展成果,有力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倡导团结协作,把弘扬“艰苦奋斗、勤俭建校、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办学传统作为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坚持把团结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法宝,敢于树立新目标,勇于完成新任务,全校师生表现出服从大局、克难攻坚、勇于争先的意志品质,形成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合力,保证了学校各项战略任务的圆满完成。

4)维护安全稳定,把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政治保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立学校突发事件防控和应急管理机制,及时化解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积极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全体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学校发展中的主要困难与不足

1.学科竞争力不强。缺少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国家级奖项,优势学科显示度不高,学科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练。学科群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不够。各学科门类发展不平衡。

2.创新拔尖人才不多。能够承接国家重大计划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在国际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知名学者和领军人物缺乏。

3.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学校尚未完全形成校、院、学科部(研究所)三级建制、校院两级管理、以学院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

4.办学经费不足。学校筹措办学资金渠道单一,还贷压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

(三)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纲要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将为学校发展带来更多的政策支持。

2)湖北省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为学校发展提供了空间。湖北省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省目标要求、建设省属高水平大学、支持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进一步增强学科特色和优势等举措,将有力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

3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为新一轮发展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为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4国家和地方相关发展战略为学校发展创造了新的区位优势。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7]、石油化工产业振兴调整规划[8]、湖北省“两圈一带”[9]、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10]建设等重大战略或项目的实施,为学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杰出人才引进与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以及教育资源整合利用等创造了条件。

2.面临挑战

1)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学校发展带来挑战。国家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战略重点,转型过程中,势必对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就业结构产生巨大影响。如何适应新的需求,是学校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2)新一轮高等教育竞争愈加激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高等教育在政策支持、资源拥有等方面存在差异,使中部地区地方高校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随着适龄人口的不断减少,高校对优质生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对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改善办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同类院校的快速发展给学校带来了压力。行业院校和省属高校在彰显学科特色、吸引拔尖人才、取得标志性成果、获取办学资源等方面各具比较优势,学校发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

二、“十二五”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发展方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等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推进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提高科技水平为重点,以实施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与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战略目标

2015年,把学校初步建成整体水平居省属高校前列、部分学科国内先进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到建校50周年,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工科进入前100名,综合实力进入前200名,在湖北省内进入省属高校前3名。

()战略重点

继续实施“十一五”期间提出的“六大工程”,根据学校发展的阶段特征,“十二五”期间的战略重点是:造就杰出人才、彰显学科特色、打造质量品牌、提高服务能力、深化体制改革、凝练工大精神

1.造就杰出人才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培育、吸引和汇聚一批在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特别在拔尖人才的数量及显示度等方面有所突破。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加大教师团队实施力度。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彰显学科特色

全面完成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任务,提升化工及相关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着力建设高水平学科和一流科技创新基地。实施“大化工”发展战略[11]围绕石油化工、磷资源开发与利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汇聚拔尖人才,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承接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实现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国家级重点学科。

3.打造质量品牌

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的观念,深入实施“质量工程”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全面推进以“三实一创”为核心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突出工程教育特色,打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平台,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4.提高服务能力

提高特色优势学科服务社会的效能,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湖北省传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作出新的贡献。主动融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设自主创新重点基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学校持股的上市公司。提升专项资质和科研平台服务社会的水平,发挥人文社会学科的资政、咨询作用。

5.深化体制改革

按照湖北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要求,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培养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校、院、学科部(研究所)三级建制、校院两级管理、以学院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按照“精简高效、下放职权、激发活力”的原则,优化学校管理机构设置,形成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6.凝练工大精神

以四十周年校庆活动为契机,总结办学经验,提炼富有时代特征、具有学校特质的,体现主人翁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与奉献精神等为内核的工大精神,发挥工大精神对师生的引领、凝聚、激励作用。

(四)发展方针

1.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兼容并蓄、民主开放”的办学理念。

2.坚持“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面向。

3.坚持“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

4.坚持“学生为本、学科为重、学术为先、学者为大”的办学原则。
   5
.坚持“激活资源、开拓创新、充实内涵、提升水平”的办学策略。

三、“十二五”期间发展目标

1.办学规模

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扩大本科生教育,充分发挥“两翼”办学效益。到2015年,研究生3000人左右,其中博士研究生30人左右;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000人左右,国际学院在校生2000人左右,独立学院在校12000人左右,职业技术(继续教育)学院在册生20000人左右。

2.学科建设

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3个一级学科正式招收博士研究生。一级学科硕士点总数20个左右,硕士点覆盖学校所有学科门类,专业学位类别3-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点)总数20个左右。启动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计划。新增省级重点一级学科3-5个。获得湖北省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基地。

3.队伍建设

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开拓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2015年,专任教师1200人左右,其中教授210人以上,副教授300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0人以上,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100人以上;实施“院士培养计划”;新增“百千万人才工程”[12]国家级人选或中组部“有关人才计划”[13]人选1-3人;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4]获得者1人;新增湖北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或湖北省委组织部“有关人才计划”[15]人选4人左右;新增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6]5人左右;新增湖北省“教育厅有关人才计划”[17]设岗学科5个左右,新增湖北省“教育厅有关人才计划”特聘岗位人员15人左右;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善于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党政管理人才队伍,打造一支水平高、能力强、作风硬、态度好的教辅和服务队伍。

4.人才培养

2015年,新增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8项左右,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5项左右。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20/年左右。建成校级精品课程达总必修课程数的35%,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0个左右,校内实训基地5个左右。实现双语教学的课程80门左右。自编教材的比例达8%。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保持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着力提高本科毕业生高端就业率,其中考研录取率达到25%左右。新增研究生创新基地1-2个,研究生发表论文被SCIEIISTPSSCICSSCI检索收录每年80篇以上,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每年10篇左右。

5.科学研究与产业

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5个,其它科研平台5个左右。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每年50项左右,其中国家级20项左右,“973”项目或国家重大支撑计划2-3项;教师发表论文被SCIEIISTPSSCI检索收录每年400篇左右;获得发明专利每年70项左右。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其中以学校为第一单位完成的国家级奖励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0项,其中一等奖3项以上。到2015年,当年科研经费入账达2亿元,年增长率为15%,其中纵向科研经费为0.5亿元。

组建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校持股子公司达到20家左右,校办产业年产值达到2亿元,其中研究设计院年产值1亿元。第一批进驻湖北省大学科技园[18]。努力培育2家能在中小创业板上市的校持股公司,力争2015年前其中1家在中小创业板上市。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

6.校园资源体系建设

提高学校办学资源的利用率。积极开发武昌校区资源,完成流芳校区规划修编工作,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积极探索泰塑公寓管理模式。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校园网技术等级和覆盖面。提高《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化学与生物工程》、《武汉工程大学报》等报刊的影响力。增加图书资料馆藏数量,加快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步伐。

7.民生工程建设

完成“工大雅苑”住宅楼和流芳校区500套左右教职工周转房的建设,完成武昌校区家属区天燃气入户工作,美化校园环境,稳步提高在职和离退休教职工的收入和福利待遇,不断改善师生工作、生活条件,增强教职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四、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增强学校科学发展的责任感

全面审视学校的发展历程,认真总结成绩与经验,正确看待与分析存在的不足,积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的道路。组织开展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学习大讨论,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学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用新思想、新目标、新任务激励与引导师生,弘扬工大精神,树立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学校建设的热情,集中全校师生的才智,为学校建设发展再立新功。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创建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按照“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工作方针,统筹推进“三支队伍”建设,着力打造适应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需要的具有高学历、高水平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实施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升计划(“1234”工程[19]);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全力拓宽引进渠道,提高海外人才数量与质量;实施高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进入国际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实施青年英才开发推进计划(简称学校“有关人才计划”),遴选培养100名以上中青年骨干教师;实施中青年教师学历提高计划(博士化工程),有计划地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学位;实施骨干教师国际学术交流与培训计划(国际化工程),有计划资助中青年后备骨干人才开展为期半年以上的出国访学、培训、研修;实施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努力提高专业教师工程、设计与社会实践能力;实施教师团队建设计划,加快教师团队建设;实施管理干部知识更新计划,建立健全多层次管理干部培养体系;实施教辅及服务队伍素质提升计划,提高教辅及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实施中青年教职工职业生涯发展支持计划;实施“师德师风”、“工作作风”宣传教育计划。

3.构建充满活力的学科体系,提升学科综合竞争力

按照“突出优势学科、加强交叉学科、鼓励新兴学科、实现协调发展”的原则,提升学科水平和层次。围绕“大化工”发展战略,不断凝练学科方向,集中力量建设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注重学科间的相互延展与支撑,加强人文社科学科建设,形成整体学科优势。建立健全学科分层提升机制,构建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省级优势学科、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校级扶持三级学科建设格局,形成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建立学科建设评价体系,加强学科建设的检查评估,提高学科建设的科学性与投入效益。探索新型学科平台与学科基地的组织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构建高水平、跨学科的科技创新平台。

4.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专门和拔尖创新人才

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为社会输送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继续深入开展“质量工程”建设。健全以“三实一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撑体系,完善教学过程监控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面向行业、地方、国际全方位开放,促进人才培养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积极申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国家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及“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基地”[21]、“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22]、“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23]、“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24],打造人才培养的精品平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与政府、企业合作,开创人才培养改革试验区,建立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信息检测预警机制。实施优质生源行动计划,力争整体进入第一批次招生。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逐步建立立体交叉的毕业生就业体系和适应市场导向的就业运行机制。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国家、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工程类人才,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完成湖北省大化工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设,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形成管理育人、资助育人、服务育人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加强学风建设,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共青团、研究生会、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群团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5.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服务社会的科技创新体系

按照“提升水平、扩大规模、优化组合、突破重点”的工作思路,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国家和湖北省的重大项目,精心组织团队开展科学研究,积极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完善以创新、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跨学科合作研究,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快速成长的体制机制。面向行业的技术需求,组建一支专职研发队伍,建立一系列稳定的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基地,鼓励教师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国家级科研平台的申报培育工作,促进省部级科研平台的基础条件建设与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实验室、图书馆和分析测试中心的对外开放服务水平。积极参与“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服务行动计划”[25]组织申报“高校自主创新重点基地”[26]。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培育学校持股的上市公司。加强对学校各类专项资质的管理。

6.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构建现代大学管理体系

完善组织构架,转变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明确管理职责,建立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优化职能部门设置,建立“职责明晰、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精干高效、监控有力、充满活力”的管理运行机制。科学界定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教务公开。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的建设,发挥群众团体在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适时调整学院建制。实施院()目标责任制管理,扩大院(部)办学自主权,使之成为具有相应办学自主权的实体。完善多校区管理模式,出台办学资源分配和使用效益评估办法,形成优质资源向优秀人才、优秀学科、优秀成果聚集效应,实现资源合理调配与效益最大化。坚持“开源、节流、严控、增效”的方针,树立大学管理经营理念,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办学成本核算管理和监督监控,使学校资产得到有效保值和增值。积极寻求化解学校债务的有效途径。

7.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董事会、校友会的作用,多渠道集聚办学资源,优化办学环境,搭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平台。推进学校与国外大学互派教师、互换学生、互认学分和互授学位,探索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制度和模式。积极参与“留学湖北”行动计划[27],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提高学校国际化水平。

8.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工大精神

凝练传承历史、启迪智慧的工大精神为主线,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以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营造“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具有凝聚作用、陶冶作用、示范作用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具有工程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凝练校训,规范学校标识文化(校训、校歌、校徽、校庆日)。办好建校四十周年庆典活动。进一步弘扬“许志伟精神”,运用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师生。大力开展师生爱岗、爱校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建设学校的主动性、自觉性。增加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做好校园有关纪念性景点建设工作,努力形成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积极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高校。

9.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与组织保障

以创先争优和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为抓手,科学整合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思路、新途径和新举措,在构建适应现代大学管理要求的党建工作机制上有新突破。继续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创新和丰富活动载体,把创先争优活动贯穿到学校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当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以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的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以党支部建设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积极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实施新一轮中层领导干部竞聘,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轮岗、管理的新机制。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建立大宣传工作格局,不断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加强学生爱校荣校教育。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和普法教育。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进一步发挥离退休教职工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健全安全稳定工作的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体系,加强人民防线建设,维护和谐发展的局面

10.建立规划实施和检查评估制度,确保“十二五”各项目标全面实现

本规划是指导学校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贯彻实施本规划,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建立健全实施和检查评估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明确规划调控、监督检查的主体部门,强化规划管理职能,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实施中期检查评估,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建立科学的目标分解体系,将规划作为制订年度党政工作要点的重要依据,进行目标年度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实施奖惩制度。加强统筹协调,重视学校规划与专项规划、院()规划的衔接,发挥院()规划在指导院()工作的作用,加强院()规划工作,体现全校一盘棋和彰显院()特色。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以内涵发展为主,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时期,也是学校完成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初步建成整体水平居省属高校前列、部分学科国内先进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攻坚时期。全校师生要牢牢把握学校“十二五”时期“跨越与提升”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提升内涵、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与紧迫感,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实现学校“十二五”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附件1:“十一五”期间学校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对比表

20051231-2010年12月31

主要指标

2005

2010

备  注

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人)

14002

18725

硕士研究生(人)

531

1141

独立学院学生数(人)

4990

9777

成职教学生(人)

4735

12302

本科专业(个)

43

50

硕士点(个)

2(一级)

24(二级)

12(一级)

50(二级)

省级重点学科(个)

7

15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个)

0

1

省级重点实验室(基地)(个)

3

4

教育部工程中心(个)

0

1

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个)

10

19

国家“质量工程”项目(项)

0

12

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项)

10

43

省级教学成果奖(项)

13

24

教职工人数(人)

1536

1803

专任教师(人)

849

1007

教授(人)

105

165

校园占地(亩)

1527

1657

建筑面积(万

66

81

固定资产(亿元)

7.1

10.5

科研入账经费(亿元)

0.37

1.12

教学科研设备值(亿元)

1.1

2.1

图书资料(万册)

85

111.4

 

附件2:“十二五”期间学校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对比表

2010123120151231

主要指标

2010

2015

备  注

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人)

18725

20000

硕士研究生(人)

1141

3000

独立学院学生数(人)

9777

12000

成职教学生(人)

12302

20000

本科专业(个)

50

51

博士点(个)

0

2-3(一级)

硕士点(个)

12(一级)

20(一级)

省级重点学科(个)

15

20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个)

0

1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个)

1

2

省级重点实验室(基地)(个)

4

5

国家工程中心(个)

0

1

教育部工程中心(个)

1

2

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个)

19

22

国家级科技奖(项)

3

6

第一完成单位1

国家“质量工程”项目(项)

12

20

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项)

43

58

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项)

24

34

国家级1-2

教职工人数(人)

1803

2000+400

流动编制400

专任教师(人)

1007

1200+400

流动编制400

教授(人)

165

210

校园占地(亩)

1657

2132

含代征地、产业园

建筑面积(万

81

91

固定资产(亿元)

10.5

16.5

科研入账经费(亿元)

1.12

2

产业产值(亿元)

0.73

2

设计院1亿元

教学科研设备值(亿元)

2.1

3.1

图书资料(万册)

111.4

138.5

附件3:《武汉工程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注解

 

[1]“六大工程”:学校“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战略重点,即学科建设工程、人才兴校工程、质量立校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开放发展工程、管理创优工程。

[2]“三实一创”:指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实训-实验-实习-创新”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训”是指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是指训练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习”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业与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设计以及管理能力;“创新”是指用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五好”领导班子:即“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群众反映好”的领导班子。

[4]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05新方案”:《〈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与实践。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54”型工作模式:指学校逐步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454”型工作模式,即:四级塔形工作体系、五级圈层目标体系、四级预警系统。

[6]“六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指学校建立的一个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奖助体系,包括“奖、贷、助、补、减、绿色通道”六个方面。

[7]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16,国家批准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是继中关村后我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中部首个示范区。

[8]石油化工产业振兴调整规划: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确保石化产业稳定发展, 2009年5月18国务院出台了《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作为20092011年石化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

[9]湖北省“两圈一带”:两圈: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带:长江经济带。

[10]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200872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建立武汉光谷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位于武汉科技新城东部,规划用地面积约400公顷。完全建成后,将聚集生物医药企业700个,跨国公司30个,实现生物医药产业产值1,300亿元。未来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化学药、医疗器械、生物服务外包、生物制药、生物农业、中药、生物信息及生物能源等8大类子产业,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标准,建设研发、生产、贸易物流和生活服务4大功能区域,完善资金、商业配套、政府政策等服务举措,吸引海外人才和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入驻。

[11]“大化工”发展战略:是指学校彰显学科特色优势的学科发展模式,以化工及相关学科为龙头,实现“机化结合、药化结合、矿化结合、环化结合”等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从而形成学校学科整体优势,以此汇聚拔尖人才,搭建高水平平台,承接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实现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国家级重点学科。

[12]“百千万人才工程”: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旨在加强中国跨世纪优秀青年人才培养的一项重大举措。其宗旨是:到20世纪末,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造就一批不同层次的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坚持以培养(而不是选拔)为主的原则,分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次。

[13]“有关人才计划”:2008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有关人才计划”),主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从2008年开始用5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14]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家设立的专项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管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15]“有关人才计划”: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海外引智的重要举措,计划用5年到10年时间,引进200名左右我省急需紧缺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每人给予50万元到100万元的资金扶持。

[1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属于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第二层次,是对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的一个支持计划。这个计划由过去的“高校青年教师奖”、“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四个人才计划集合而成,主要着眼于培养支持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支持他们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为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搭建台阶、创造条件。该计划每年遴选支持1000名左右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17]“教育厅有关人才计划”:是由湖北省发起,并由湖北省教育厅具体实施,是为了加强湖北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

[18]湖北省大学科技园:旨在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园区将依托东湖高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依托高校、多校一园、市场运作”模式,引导省属高校科技人员入园转化科技成果、创新创业。湖北省大学科技园将同时挂“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牌子,并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基地。要努力建设成为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动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活力。

[19]1234”工程:学校“十二五”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即引进和培养100名以上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200名以上教授、300名以上副教授和400名博士。

[20]“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首批试点高校61所。

[21]“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基地”:《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关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计划之一,旨在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以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2]“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关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计划之一,旨在密切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整合高校和社会相关资源,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机制,建立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湖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23]“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关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计划之一,是高校建设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建设的大学生创业实习实训与成果孵化基地,是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实习,创业服务,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平台。其主要任务是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整合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开展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提供创业项目信息和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

[24]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关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计划之一,指面向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特别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鼓励支持高等学校与相关企业携手,与有关企业联合,两年时间内在全省高等学校建设100个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每年为我省战略型新兴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定向培养5000名左右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5]“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服务行动计划”: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有关文件精神,发挥科技智力资源优势,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决定在全省高校实施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每年组织高校选派1000名左右高校青年教师到企业服务一年。

[26]“高校自主创新重点基地”:《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关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计划之一,为加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更好地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省教育厅决定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自主创新重点基地建设计划。重点基地建设以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提升湖北传统支柱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省重点科研平台,重点学科为依托,集成优势资源,推进学科交叉,组织项目攻关,培育创新性领军人才,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27]“留学湖北”行动计划;实施“留学湖北”行动计划,努力使湖北成为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培养一大批知鄂友鄂的高素质外国留学生。

 

关闭窗口
 
 

武汉工程大学信息公开网